目的地指南:

普英米-普米族

日期:2009-9-7 12:54:30 作者:乡土人情 出处:乡土人情

普英米-普米族

族名

      自称“培米”、“普英米”(意为“白人”),汉族历史文献称其为“西番”,1960年定名为普米族。

人口及分布

        截止到1990年止,其人口为2、966万人。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 西北 的兰坪县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、西县、永胜县和宁范彝族自治县以及川西南 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盐源县等地,与纳西族、彝族、藏族、汉族交错杂居。

历史由来

        他们的祖先最早生活在昆仑山脉的“崩崩木里瓦”地方,属西北 古羌人的一支。为游牧民族。约在公元7世纪前,从高寒地区沿横断山脉逐渐南迁,到四川 的大渡河畔,13世纪后陆续迁入并定居在现在分布的地方。云南 的普米族是晚些时候才从四川 迁到的。

语言文字

        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,分两个方言区,差别不大,基本能通话。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,多用于宗教活动 ,流行不广,现多用汉语汉文。

宗教文化

        信丁巴教,过去他们的巫师称“丁巴”,“丁”指土地,“巴”指“白”。崇拜“巴丁刺木”,意思是“白人土地上的母老虎”。对老虎的崇拜来自古代的图腾。此外还崇拜多神信仰习俗,把日、月、山、川等自然现象和动物均视为“精灵”,加以崇敬、祭祀。部分普米族受藏族影响,信仰喇嘛教,也有信道教的。
普米族能歌善舞,凡遇重要节日,都举行对歌。

习俗及社会

         普米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制。婚姻多由父母包办,且姑舅表亲优先婚配。婚后有“不落夫家”的习俗。还有母系社会的风俗。孩子称父亲为“舅舅”。盛行火葬,火葬日期由巫师选定;焚尸时,不能让遗骨全部烧尽,否则就不吉利。也有部分土葬的。
传统节目有大年节、火把节、大十五节、尝新节等。最隆重的是大年节(即春节),同一氏族的各家要祭“锅庄”,吃年饭,举行赛马、摔跤等活动
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喝酥油茶拌炒面。饮“酥里玛酒”,喜吸烟饮酒、喝茶。住“木楞房”。兰坪、维西一带普米族妇女爱穿青、蓝、白色大襟短衣,穿长裤,头编发辫,耳戴银环,未婚女子喜用绣花双层蓝布包头,婚后则以黑布包头。宁益普米族姑娘则爱穿镶花边大襟衣,着青蓝白色百精裙。男子穿麻布短衣和宽大的裤子,披白羊皮坎肩,下穿大宽脚裤,外出多佩刀系囊。
        普米族主要从事农业,农作物主要有玉米、小麦、蚕豆、大麦、燕麦、青探等,畜牧业以饲养牛、羊为主,副业有纺毛线、编织、毛布、酿酒、挖药材等。

怀恋故土的民族

        普米族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。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,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今青海、甘肃和四川 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,后来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、低湿的川西南 移。公元13世纪中叶,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,随忽必烈远征云南 。从此,普米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“逐水草而迁徙”的游牧状态,开始了农耕生活。 
        千百年过去了,然而,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。时至今日,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 中,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,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──北方草原 的孜孜眷恋。
        按照古老的习俗,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,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、衣裙式短装;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,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,系腰带;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,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,盘于头顶;宁蒗地区的普米族妇女多穿束腰、多褶的长裙,在裙子的中间,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。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,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线去寻找自己的归宿,否则就回不了老家。
        在普米族的丧葬活动 中,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“给羊子”仪式。仪式开始,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,交待归家路线,并牵来一只羊为其引路。先在羊耳朵上撒点酒和糌粑,如羊摇头,就表示死者喜欢领受,全家吉祥平安。随后死者家属跪着请羊喝酒,向它磕头。这时,巫师一刀刺入羊体,迅速取出羊心,放在灵桌上,然后为死者念“开路经”:“快收拾行装吧,由这只白羊为你领路,回到我们祖先居住的北方。那里有厚厚的白雪,有祖先安息的崩崩木扎瓦山。这只白羊是祖先猎获的野羊的后代,它一定对你忠诚,听你的话,把你带回老家”,“只有北方才是安乐的故土。快快活活地去吧,跳跳蹦蹦地去吧,唱唱笑笑地去吧”。最后,还要具体指点死者应走的路线。言语中包含着对死者的安慰,也透露着生者的希望。


上一篇: 古老的茶农-德昂族 下一篇:水稻之王-阿昌族

在线评论
姓名:
电话:
出发人数:
出发日期:
出游线路:
电子邮件:
通讯地址:
其它要求:
验证码:

  相关推荐

    暂无相关信息......

  文章搜索

 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公司地址 | 汇款帐号 | 网站律师 | 网站地图 | 更多友情链接 | 
技术支持:爱威海旅游网 版权所有:威海微网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备案号: 鲁ICP备15008125号-3 爱威海旅游网热线:15666315157  www.awhly.com 威海旅游网